初夏的晨曦已铺满大地,散漫的淡红光芒经过大玻璃窗的反射,穿进宽大明亮的教室中,映照着一片片狼籍般的书籍,映照着一个个容光焕发、充满战斗激情的高三学子们。
他们正在上早自习。以前的早自习根本算不上什么自习,完全由老师安排做主,也完全是英语、语文自习的天地和舞台。而如今,却不同了,则由学生们自由支配,自由发挥,以达到诙谐一体,发挥到优势互补,达到极致的境地。
清脆高亮的朗读声震荡着教室,震颤着校园,打破了清净幽凉的一大早。
“一年之季在于春,一天之时在于晨。”
如此大好时光,理应由此激扬的情调来消磨。
大家襟危端坐,手中都捧着一本维系命运的贤书。正如古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两耳清静如风,又生活在和平年代,“能读好书,应该读好书”是他们的天职。
贾剑平坐在教室的中间位置上,全神贯注地饱读着一首首名家之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首怀古惜今之诗,是诗人Jing忠报国,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豪丈凯歌。抒发了作者的一腔豪情,也抒发了一腔悲愤之情。实属无奈之中的无奈。
这首“强弓”之诗正中剑平下怀,他非常欣赏作者的文采,也非常艳羡作者的美中之气。他也要心怀国度,为国家的四化建设增添徇丽的一笔。
他翻了一页,一首李商隐的七言绝句映入眼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yin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是一首离愁别绪的爱情“诺曼底”史诗,语言挥洒自如,巧妙天工,形式出神入化,可谓是上上乘之作,美中没有一点不足之气,无一丝瑕疵。它是超脱尘世的悲壮之美,让人读而不厌,读而难舍。曲终掩卷,尤有回肠荡气,余韵绕粱之味。剑平虽已臻熟百遍,但读来仍是脍炙上口。
贾剑平富有诗情画意地继续朗诵着,这朗诵不是简单的背,而是完全沉浸在作者所设的意境中,这意境幽深、难测,这意境让人似懂非懂、若即若离,这意境犹似山珍海味,让人细嚼慢咽,一点点地去品味中华文明。
读诗,是为了吸收文化Jing髓,是为了享受,更是为了高考。一,能从诗中得到别具一格、身临其境的思想、文采美。二,能为高考的顺利进行增添辉煌的一笔。由于高考试题类型的变革,诗词的比重有加大之势,它在全部试题中占有重要的分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它,犹似猛虎添翼。它不仅反映一个人的文学涵养高,更能反映一个人驾御文化的超凡脱俗的能力。可见诗略见一斑。对待诗,首先要背得滚瓜烂熟,再者,要会适时分析,适景而议,把作者的观点、思想与自己的理解能力相结合,大加评论,但要论到点子上,论到轴心上,也不是读几篇、背几篇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这需要放长线钓大鱼的本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亦步亦趋的过程。
在前排背着祖国博大Jing深的文化,背着一条条漂浮着人类始祖历史的长河,背着一座座宏伟挺拔之势、布满人类足迹的高山的是齐雯雯。她热爱祖国的寸寸土地,她也喜欢世界各处的文物古迹。那是人们体力与智力的造化、结晶,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Jing灵。没有它们,人就无立足之地,更不用谈别的了……
她一看到地理,就有一种亲切感,整个身心都被吸引去了。地理中的条条块块,一个个标记,一点点的痕迹都布满在她的脑海中。一切的一切把她给覆盖了,淹没了。她在书中品味着美味佳肴,向往着世外桃源的佳境。
她姣好、洁白、细腻的脸颊泛出丝丝微笑,披肩的黑亮长发在窗户吹进的微风中嘶嘶作响,仿佛蚕在啃食桑叶,舞动媚人,甜甜的娇柔之音让人垂涎三尺。
他们都在大海中激泳而进,同一个起跑线,不同的起跑速度,有的人被甩到了千里之外,有的人则是领头羊,但倍受着惊涛骇浪的苦苦煎熬。
“有心者事竟成……”学习犹如种地,要适时令节气而耕种,还要把功夫下到平时,施肥、锄草、拔苗、浇水样样不可或缺,这都是通向收获门径的必经之路,离开他们,不是事倍功半,就是半途而废、一事无成。还要克服掉“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狭义之辞,这是一些人无奈中的解脱之辞,可谓之借口。要光不要快,又有多大意思呢?靠临时抱佛脚的人成不了大器,必定被时代chao流所湮没,被历史的车轮踏过,留在前世因缘之中。
高三的莘莘学子们已经经过了不少风风雨雨,“吃了不少堑,也长了不少智。”三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得到了多少,失去了多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不算太薄的“帐本”。不平凡的三年,在平凡中度过,有些美好时光随风雨而飘逝,有些时光被紧紧抓住,朔造了一个个历史舞台的Jing英。
他们在山洪海泄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