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玠默默放下信纸。
他对此事已经看淡,又如何能够畅快一笑?
甚至有些感同身受。
那杜琰不过是与他一样,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往前走,退不得,只能硬撑着继续。
也许这便是命运的力量。
是他们谁也无法与之抵抗的力量。
———————
豫章太守在柴桑呆了一个多月,做足了那好官模样。太守启程回南昌之日,百姓夹道相送,以示感谢。
杜琰坐在马上缓缓前行,面上微笑着。目光有意无意扫过百姓,没寻到想见之人,心里一阵落寞。
枣玠此时……应该是走了。
此次柴桑之行,没想到能遇着他。
想到那日枣玠在他面前唯唯诺诺的模样,只觉得心疼不已。
他们之间,只剩官与民的关系。
也只能有这层关系。
若是让家里夫人知晓他曾与ji子勾缠,此时仍对他念念不忘,怕不知会遭到娘家何种报应。
十多年官场的战战兢兢,恐怕都要打了水漂。
杜琰回想这一月言行,自认为不曾暴露一言一语。
那日在衙门,他审问枣玠,明面上是枣玠有可疑之举,暗里则是……想再与他说说话,想再听听他的声音。
他算着时间,约莫一刻。
这时间刚刚好,不会遭人疑惑。
与枣玠独处的那一刻,他兴奋不已,仿佛回到了当年,两人在郊外避着人群幽会之时。
那被他掐死的少年杜琰,在胸中再度复活。那少年人有力的心跳,让那爱意满溢胸口,兜也难兜住。
十二年来仅有的一刻。
感谢上苍,给予他那短暂的欢愉。
第45章 初探
三个月后,夏季汛期过去。杜琰叫手下官员上交夏季百姓流动记录,若是仍有滞留豫章的流民,则需要对其进一步安顿。
一条流入记录引起他的注意。
一人名叫张涣,也是濯阳人,也卖过胭脂,来南昌是为投奔亲属。
怎会有这般巧的事儿?
第二日,杜琰将张涣混在流民名单中,叫手下递交一份流民当前的详细信息。若是那无业的流民,便先叫他们去给秋收打下手。而那投奔亲戚的,若是亲戚在水灾中丧生,那也得进行安顿。
找出这些理由,他才能偷偷摸摸调查张涣。
那张涣如今在南昌码头做那临时搬货的活儿,夜里住在码头大通铺。
作为爱民亲民的好官,他便能以慰问流民的理由,将张涣及几位无业流民挨个儿请进衙门内商谈。
“你来投奔亲人,为何住在码头?”
张涣答道:“我……我找不着他。”
杜琰点点头,料想那亲戚是出了意外,这孩子现在无处可去。
他是该关照关照了。
“你投奔那亲戚,叫什么名?”
“枣玠,酸枣的枣……”
“好,我叫人再查一下豫章夏季流民记录,如果寻到人,会再通知你。”
杜琰装模作样地在纸上做记录,打发张涣走了。
枣玠不是说,他在濯阳并无亲人吗?
杜琰想问,却不好开口。总要走个程序,将枣玠那补办记录翻出来,才好借此询问。
过了几日,张涣又被叫到衙门,依旧是太守亲自接见了他。
他本起了疑心,以为自个儿犯了什么大事儿,得太守亲自审问。守门衙役看他紧张模样,忍不住笑道:“咱们太守对水灾流民格外上心,听说……能升官哪。”
张涣听闻,心道也是。
中原豫州有那黄河,冬夏两季水患的治理,也是官员考核之一。
“那枣玠,与你是何关系?”
不知为何,张涣觉得今日太守面相严肃,不似上次那般和蔼,叫人看着心生畏惧。
张涣本想说是夫妻,但见太守一双眼睛盯着他,只怕说出来被当成是消遣,于是答道:“他是我……义父。”
他不善于扯谎,这话说得磕磕巴巴,脸也涨红。
杜琰一拍桌子:“枣玠这过所上白纸黑字写着他并无亲人。你若不说实话,休怪本官无礼!”
张涣吓得身子一跳。那杜琰怒目圆睁,似将他看做犯人,要将他绳之以法一般。
这审问态势,他在濯阳做衙役之时见得多了,也不害怕。只是他本就觉得说谎可耻,更何况如今是在官家面前说谎。此时被太守当作他平日鄙夷的贼人,更觉得自尊受挫。
他小心翼翼说道:“说了只怕大人不信。”
杜琰摊纸提笔:“说。”
“我与枣玠,日日朝夕在一处……大概,是一对眷侣。”
杜琰记录的手一停,抬头看着他。
张涣见他面色惊疑,有些不好意思,不禁挠了挠脑袋。
只听杜琰如喉被鱼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