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补回来。
徐扬对他的计划表示了赞许。
林智超说,为了为学习争取时间,他决定以后不来了。
徐扬笑着说,好的。
此后林智超果然没有再来。
两周后林智超的母亲来了,在徐扬的办公室里坐了一会儿,她现在有了新的烦恼,她说林智超终于开始念书,但他毕竟几个月没去上课,有些跟不上进度,现在她正在为他找家庭教师,问徐扬有没有可以推荐的。
徐扬温和地说,没有。
林母点了点头:“我就知道你没人给我推荐,其实我就是来谢谢你的……刚才我找前台帮我看了一下,我在系统里还有几次咨询可以用……我不是要退钱,我是想说,这几次我先不退了,万一我家这小子又出点什么幺蛾子,还要来看你的。如果可以的话,徐老师,帮他留个位置出来吧。”
但徐扬只说:“到时候再看吧。”
他觉得林智超没有必要再来,也不大可能会回来了。
林智超的母亲走后,徐扬打开电脑,为这个案例写总结报告。这个个案相对简单,没那么多成人世界的弯弯绕绕,主要围绕着两个话题——认同、与爱。
关于同一性问题,徐扬已经与林智超作了详尽的交谈,大多在意识层面,即林智超对未来的迷茫的那部分。而这一部分,又牵扯出更深的一层内容——便是认同。
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深爱的某个人有关,这种爱可能是敬爱,可能是崇拜,也可能带有恨的成分……人的一生,往往都在追随着某个人的影子,落实在行动上,或许是竭力效仿,或许是绝不追随——这就是认同的概念。
父母是我们这生最爱的人,换句话说,我们的认同往往与父母有关。
林智超的父母事业有成,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两人都出生于贫寒家庭,是通过自己的奋斗,拥有了如今的富裕生活。林智超显然认同了他的父母,他或退缩,或挣扎,或做梦,终究是为了成为佼佼者——
他读书,要当班里的第一名。
他参加偶像比赛,要争当C位。
他打游戏,要获得最优团队……
他每次受挫后退回来,并未只是为了退回来,也是为了换个方向继续前进,不论他将目光放在哪个领域上,他都想站上那块荣耀之地,证明他自己。
他退回家里,是他的自尊心的要求,他脆弱的自我无法承受住挫折的重量,让他必须在失败前撤退回来,不然他就会随着失败而崩溃瓦解……当然也是因为他有资本后退,他的家庭富裕,父母开明,有能力承接住他。若是少了任何一样,他便无了退路,自然就不会往回退了。
林智超待在家里的那些日子里,他也在严苛地考验着父母对他的爱。
实际上林智超在潜意识里认同了父母,是视学习重于一切的,但他提出要当偶像,当游戏玩家,当网络作家……这些恰好是他的父母最反感的职业。他要以父母最反感的东西,去确认他们的爱——如果我是另一种样子,你们还会爱我吗?
挫折本身并不会让他崩溃,没有人是不经历挫折长大的……但被父母抛弃,是会的。
林智超在潜意识中恐惧着的,从来不是从班级的排行榜上落下来,他害怕的是随之而来的,父母的失望、焦虑、与沉默。
当徐扬在咨询中尝试问他最坏的情况时——他的成绩成为倒数,并且考不上大学,林智超对这种境遇本身并没有什么反应,而是回避了有关父母情感的联想。在徐扬的提醒下,他终于说起他的父母,说话的时候,他的语速很快,语调很高,声音尖锐……一切都说明,他在焦虑。
他在拼命地控制自己远离崩溃。
当爱与某种东西挂钩的时候,爱看起来就不那么纯粹。
林智超父母对林智超的爱,一直以来都与他的成绩紧密相关。
当他考试成绩好的时候,显然父母是最爱他的,会给他许多夸奖赞许,以及物质奖励。而当他考砸时,父母会便开家庭小会,一起严肃地讨论他的学习问题。在他更小的时候,更是会因为成绩下滑而狠狠地揍他。
林智超最想看见的,是当他没了成绩的光环后,当他成了父母最不喜欢的模样时,他的父母还能一样爱他。
他想听他们亲口说出来:“儿子,即便你成绩不好,我们也一样爱你。即便你考不上大学,我们也一样爱你。不论你变成什么模样,我们都一样爱你。”
这是每个孩子都想要的,来自父母的,无条件的爱。
或许是这种愿望太强烈了,林智超“故意”在学校表现不佳,此意考验自己的父母。也或许是当林智超的成绩下滑,引起了极大的恐惧,为了克服恐惧而主动地使用了“反向形成”防御机制,以保护自己。总之林智超用了最幼稚与自伤的方式,狠狠的考验了他的父母,以及他自己。
幸好他的父母勉勉强强地抗住了这次考验,于是林智超便勉勉强强地解决了这个阶段的人生问题。这样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