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月聪明,很会背诗文。”说着捏着女孩的脸蛋说,“英月可知道现在是哪一年?”
“嗯……1949年,毛爷爷□□讲话那天我们还一起看过报纸,您让我记住那一天,英月记得可牢了。”
“嗯,那句诗文说的是亡国之情,爸妈当年经历过战乱,你爷爷也在战乱中死了,所以英月要好好记住那一天。”
女孩母亲怕女孩太小就接触这些知识太多就拉着女孩去街上了。
小镇上的街道很窄,恰好又临近年关,街上的人很多,更是有很多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小孩在四处乱窜。
“英月,吃糖葫芦吗?妈给你买。”
“嗯嗯。妈,我是不是有个哥哥?”
“怎么突然问这个?”
“因为我有一天看到了爸爸拿着一个男孩的照片看啊看,看了好久。”
母亲接过糖葫芦递给黄英月,眼神有些颤抖:“没有,战争来了跑路都来不及,哪还有心思生孩子!我们家一路南下,才逃到这里。”
黄英月还有一些跟着父母南下的记忆,不过她没有经历过战乱,只是听父母说觉得很可怕。
“妈,你看,那边有个小孩在地上哭。”
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没一个人停下来询问小孩怎么了,平日里大约是见惯了这种情况。
“你怎么了?”
“我找不见我娘亲了。我刚刚太饿了就在路边偷了一个包子,然后被店家发现了,我一路跑一路跑就跑到了这里。可是路上包子不知道掉哪去了。”
黄英月看着路边浑身脏兮兮的小孩,把手里的糖葫芦扯了一颗下来塞进了嘴里,把剩下的糖葫芦都给了小孩。
“你吃这个吧!这个很甜。”
小孩抢过糖葫芦就往最里面塞。
黄英月妈妈拉起小男孩问:“你记得你家在哪吗?我送你回去。”
小男孩摇摇头。外面很冷,小男孩还穿着一身单衣。
“要跟着我们去书院吗?书院里面有炭火。”
小男孩点点头,跟着黄英月她们回去了。
黄英月也只有一件过冬的棉衣,是她妈妈特意给她缝的,她妈还在她衣服的补丁上面绣了一朵花。
书院里面除了几本书,也都空荡荡的,一整个屋子里面就正中间放了一盆炭火,还得一点点烧,不然炭火就不够一个冬天的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一旁的屋子里传来了整齐的声音。小男孩也跟着一起念着。
“妈,你看他在跟着念书!”黄英月指着小男孩,一脸惊讶。
黄英月凑过来问:“你叫什么名字啊?今年几岁了?”
小男孩这会儿反而有些怯生了,声音很小:“我叫乔却……今年四岁了。”
黄月英妈妈召唤了几个书院外面的小孩,给几人一人几颗糖:“你们去街上问谁家丢了一个四岁大小的男孩,名字叫乔却,让他上书院来领。”
几个小孩得了糖欢欢喜喜的离开了。
黄月英看乔却一直跟着隔壁的声音念叨就问:“你会认字吗?”
小男孩摇头,黄英月叹口气:“我也认不得几个字,爸还没来得及教我。但我会背诗,我背给你听。”
小男孩一下来了兴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小男孩怯怯地跟着念,黄月英没想到乔却只是听她念了几遍就会背了,于是来了兴致,就又给乔却背了一首。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乔却依旧跟着念,但看得出来比刚刚开心很多。
临近中午一位衣着朴素的妇女来了书院。乔却虽然和黄英月玩得很开心,但是看到女人就跑了过去。
“娘亲。”
女人抱着乔却一顿道谢,然后匆匆离去了。乔却回头朝黄英月挥手告别。
黄英月朝一旁的母亲说:“妈,乔却好生聪明,我教他背书,没几遍他就背会了。”
“是吗?可惜了。”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到书院读书,刚经历完战乱,能有机会学习的孩子并不算多,不过所有人都在期待以后的生活,虽然生活依旧困难,日子倒是过得很开心。
黄英月她爸开始教她识字了。她学得很快,没多久就会照着书抄写《诗经》了。
黄英月一家都很喜欢小镇的日子,没了以前的那些颠沛流离,生活也安稳快乐。
乔却每月都会来镇上一次,黄英月就会把她练字时抄的诗送给他。乔却很开心,每次都小心翼翼地叠好放到里层衣服的口袋里面。
一晃三年过去,三年里,黄英月已经长高了很多,乔却也长了好大一截。镇上在修学校了,预计秋天就可以收第一批学生了。黄英月爸爸很早就给她预定了一个名额。学校在本地就招了黄英月爸爸一个老师,听说其他的老师都是外地招来的大学生。
小镇上的人都没见过大学生长什么样,他们刚来的那一天,镇长还专门请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