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有两个,一是卖给明的达官贵人,二是倾销海外,陈肇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经过全面的分析之后,他认为倾销海外赚取大量贸易盈余的构想暂时还不能成立。
原因有以下几个,暂且先不提此时的公海海盗横行,最基本的前提就非常悲观——海外得有银子才行,有银子赚的地方就两个,新大陆,欧洲,至于非洲之类的地方,那可都是穷的光屁股部落人,有些地方确实有金矿银矿,但是那是以后有了军事实力之后才能考虑的事情,澳洲美洲等新大陆同理,开发潜力巨大,现在还只能干看着,唯独可以进行贸易的文明区,就是欧洲了。
自古以来,华夏大地的历朝历代都通过丝绸之路对欧洲形成巨量的贸易顺差,欧洲和中亚地区的银子大量的流入华夏,时至今日,欧洲的银储量已经几乎不能支撑他们进行
铸币活动了,明朝的大地上贮存着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银子,在贵金属储量极度匮乏的条件下,欧洲不得已才开启了探索新大陆、殖民掠夺的时代,后来有逐渐形成三角黑奴贸易等等一系列让白银等贵金属回流欧洲的新殖民体系。
欧洲已经被久居华夏的耕种民族逼得无路可退,久居华夏的华夏人只要银子,生活消费品完全自给自足,欧洲人想以货换货,华夏人根本不答应,而富产于华夏的瓷器、茶叶、丝绸等消费品在欧洲是奢侈品,是欧洲急需的东西,因此长期的贸易顺差的结果就是欧洲缺银。
千万不要以为大航海时代是什么探索新大陆的伟大征程,总结历史经验来看,就是一句话,欧洲人缺银子了,去新大陆抢。
陈肇很清楚,如果自己现在也加入到对欧洲的贸易行列,势必会更加扩大贸易顺差,让更多的欧洲人失业,他们失业了自然也就跑去新大陆祸害新大陆的原住民了,这对于陈肇未来开拓新大陆的计划显然是不利的,陈肇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他不愿意加剧欧洲的殖民热潮。
当然,就算陈肇愿意继续赚欧洲人的银子,他还得考虑船队、船队武装等等一系列的复杂问题,现在考虑这些实在是太早了,国内市场仍然是现阶段银子流动量最大的市场,这是客观事实。
陈肇初步瞄准了两块国内市场,第一块市场是镜子、玻璃器皿市场,第二块是香水、白糖市场,前一块专门面向明朝的权贵阶层,香水可以适当普及,白糖则是大宗贸易,这两样东西弄好了,利润比镜子玻璃赚钱。
玻璃在明代的这个时期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玩意,王世贞家里面就有玻璃工艺品,明朝人称这些东西为「琉璃器」,但是不论产自明代本土的玻璃工艺品,还是从海外进口的欧洲玻璃工艺品,品质距离现代全透明玻璃的差距还是肉眼可见的,这些原产于这个时代的琉璃器虽然比不上更加贵重的凋琢玉石、宝石等稀有矿石,价格还是卖的上去的。
在陈肇的询问下,王世贞家里面一个含有很多杂质和气泡的玻璃杯就叫价将近四十两,即便是质量如此之差的一个杯子,明朝的玻璃工匠要烧一个月,工序极其复杂不说,最重要的是产品的合格率非常低,即便是烧玻璃的老手艺人上炉子干活,一炉子玻璃器烧出来也没多少能拿去市面上卖的。
对于陈肇来说,镜子和玻璃的科技含量极低,烧这些东西无非就是温控的问题,用点数兑换,用不了多少点数就可以兑换一大批,陈肇也不是没想过建设一个近现代的玻璃厂房,但是建设玻璃厂房用什么时代的技术?比如浇筑法,建设这样一座厂房光基础设施就让陈肇吃不消,需要机械化装配设施,有了这些之后,陈肇还需要建造车间,火窑,熔窑,结构型管道,等等一系列他自己都要研究半天的工业设施,技术太超时代,复杂性就会数量级提升,简单的工艺又不能跟明代的玻璃手工艺者拉开太大差距。
而且还是那个重要的问题,陈肇手头没合格的工人。
让这个时代的农民去工厂里面干活?能不能顺利量产玻璃两说,这些农民根本没有安全生产意识,一天时间就能让工厂变成坟场。
所以不如直接用点数兑换,然后卖成白银,玻璃制品的点数价格是很便宜的,但是却可以卖出很好的价格,本质上就是用性爱点数兑换银子。
对于玻璃工艺品的一句话总结:点数兑换玻璃的性价比没有高到夸张,但是基本合理,由于玻璃在未来将越来越普及,这个市场的暴利盈利时间有限。
第二块市场就可以初步规模化工业化了,这就是香水和白糖市场,面向有基本消费能力的阶级群体。
香水是很好搞定的,因为香水的工艺流程很简单,而且安全,对工人的素质要求不像玻璃那么高,需要的器具不多,两个近代蒸馏装置就可以了,原材料也很好获取,低纯度酒精可以自己用粮食做,陈家自己家里面会一点酿酒手艺的下人有不少,高纯度酒精用蒸馏法就能实现,吸附杂质用到的活性炭虽然还只能用点数兑换,但是活性炭可以反复利用,兑换一次就能长久使用。
至于香精,陈肇也早就打算好了,江浙一带区域虽然大部分土地都变成了耕地,但是想找花草地实在是太简单了,花点